长点心吧!请别在用第三方APP查个人征信报告了

  • 来源:消费金融行业资讯 综合整理自北京商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 发表于: 2019-03-18 15:53:22
  • 责任编辑: ningdi

足不出户,手机APP上1分钟就能申请个人征信报告?小心有问题!去年,央行征信中心曾发布安全提示,声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但记者注意到,在央行明确无授权的情况下,依然不少App明确标注直连央行征信中心。更有一些App需要输入银行卡账号和密码时才能获得查询权限。自己银行账号跟密码随随便便的交出去真的好吗?

足不出户,手机APP上1分钟就能申请个人征信报告?小心有问题!去年,央行征信中心曾发布安全提示,声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但记者注意到,在央行明确无授权的情况下,依然不少App明确标注直连央行征信中心。更有一些App需要输入银行卡账号和密码时才能获得查询权限。自己银行账号跟密码随随便便的交出去真的好吗?


央行征信中心官网首页标注,“征信中心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敬请广大用户注意”。央行也曾在去年下文禁止未经授权认可的APP接入征信系统。


但提供个人征信查询的App仍未绝迹,通过安卓应用商店输入“征信”后,跳出多款标明个人征信查询的App。记者注意到,这些App名称中普遍带有“征信”二字,如查征信、安牛征信查询、征信报告等。打开一款名为“征信报告”的App,该平台有一款自制查询信用分的项目“有鱼分”,登录“有鱼分”之后,需要输入姓名、身份证才能查询。


而上述信用分报告并不能与央行征信报告对接,只是通过审核用户的资质提供贷款服务。在上述App的评论区可以看到,有多条用户留言显示并没有查到自己真正的征信报告信息。另一款名为“征信查查”的App只有在输入银行卡账号和密码时才能获得查询权限。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类所谓的查征信App很有可能在收集到用户个人信息后交易给非法机构,衍生出新的“买卖”,导致用户信息泄露。


目前,个人信用报告的正规查询渠道有三种:一是可以到央行各分支机构现场查询;二是通过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代理点查询,现在一些商业银行网点已经配备了个人征信报告自助查询机;三是可以登录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查询个人征信报告简版。


此前央行征信管理局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所谓的直连央行征信中心来帮助用户查询征信报告的网站、app,只不过是通过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后,以模拟用户的身份登陆征信中心向信息主体本人提供查询展示服务,而这些个人信息极有可能被非法保存并对外使用。央行对此一直持坚决反对态度。


此外,还有许多查询用户网贷征信记录的App。记者注意到,一款名为“安牛征信查询”的App需要付费29元后才能查询,征信报告中有7项风险信息扫描,包括网贷黑名单、欺诈风险名单等。虽然并未有任何逾期记录,但记者的名字仍存在于网贷黑名单、高风险关注名单当中,与客观事实不符。报告下方提醒,用户可以优化风险,但也同样需要5元手续费,如果按照要求填写,用户信息、通讯录权限等核心的个人信息就相当于给了App。


第三方征信的数据能应用到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但第三方征信数据多数不受传统银行的认可,并不能作为申请贷款时的依据,此类App有假借查征信报告收集个人的信息的嫌疑。针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隐私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安牛征信查询,但并未有人接听。


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侵权、网络诈骗等违法活动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呈现多发态势。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此前指出,这不仅严重影响公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需要监管部门依法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公众自身提升个人信息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有效遏制侵害公众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蔓延的态势。


由于个人征信业是以个人信息为基础的,具有很强的个人隐私性,如果发生大面积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会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同时还会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因此,通过法律法规强化征信机构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要求成为各机构普遍做法。目前我国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尚未专门立法,而是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信息合法合规地共享、披露与使用缺乏明确的具体规定。近两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反复呼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2017年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胜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认为,用户信息泄露呈现渠道多、窃取违法行为成本低、追查难度大等特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建议通过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加大打击力度等方式,进一步加大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2019年两会期间,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时指出,机构从事征信业务,需要严守信息保护底线,下一步将对打着信用的名义在做征信业务的进行治理。“目前很多征信机构、互联网公司以及金融科技公司信息泄露事件较为普遍,影响很大。”


相关标签:
征信
点心
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