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72变 叮上信用卡“有缝的蛋”

  • 来源:中国网财经
  • 发表于: 2018-04-27 15:26:24
  • 责任编辑: ningdi

“用明天的钱,过今天的生活!”刷信用卡一时爽,到了还款日期,还不上怎么办?

原标题:现金贷72变 叮上信用卡“有缝的蛋”


  “用明天的钱,过今天的生活!”刷信用卡一时爽,到了还款日期,还不上怎么办?


  现金贷一声“低利率代偿”就轻轻松松让还不上信用卡的人跳入陷阱。


  截至2017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5.88亿张,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人因为非理性消费,导致还信用卡困难。


  当持卡人焦急无奈的时候,披着光环的现金贷出场了。


  瞧准了信用卡代偿这颗“有缝的蛋”,平台自称比银行分期还款利率低,可以帮持卡人还清信用卡。


  只要有需求,平台就想尽办法把钱“送”到有借贷需求的人身边,信用卡“代偿”,现金贷简直无孔不入。


  ◆ 现金贷“代偿”信用卡

  收到一笔信用卡账单,可是上个月消费过度,还不上,怎么办?要不分期还吧,可是利率有点高啊,怎么办呢?


  很多人会想起之前无意间看到的现金贷平台“代偿”信用卡小广告,五折还卡,不必担心银行征信问题啦。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7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5.88亿张,人均持有信用卡0.39。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2.48万亿元,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5.56万亿元,银行卡平均授信额度为2.12万元。


  很多人在遇到还卡困难时,会选择现金贷平台“代偿”。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信用卡代偿市场规模约870亿元。


  为什么选择现金贷“代偿”,而不选择银行卡分期还款?因为平台总是打着费率比银行分期费率低的招牌。此外,很多平台审批额度一般不查征信,门槛较低,也彻底让急于还卡的人完全放下了心防。


  近几年来,网上出现了不少“代偿”信用卡的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代偿”信用卡的背后,也隐藏着陷阱。


  随意打开一家“代偿”平台APP,借钱还信用卡领取最高5万元额度的标志非常显眼。更精彩的在后面,持卡人如果想申请,需要完成身份验证、手机认证、储蓄卡认证、个人信息认证,在认证过程中,需要填写大量密码,甚至手机安全密码也需要提供。


  这么多的信息,怎么就敢放心交给其他平台呢?信息安全只是平台陷阱的一部分,其实仔细算笔账,平台“代偿”不一定比银行分期费率低。


  ◆ 费率暗藏玄机

  现金贷“代偿”平台,说白了就是想分银行一杯羹,那观察君就来跟大家算算,现金贷的费率是不是真的比银行低。


  以某银行的账单分期日利率0.05%来算,在没有分期手续费的前提下,一笔12000元的账单分期12个月,则到还清该笔账单时,消费者共需支付约13170元,实际年化利率约19.56%。


  以卡卡贷为例,申请者需要支付0.55%至0.85%的月利率,0.1%至0.8%的月服务费率。此外,申请者同时需要承担2%至3%的手续费(低于100元则按100元收取),需支付约13215元,实际年化利率高达约20.7%。


  从上面数据对比来看,信用卡代还业务的费率并不占优,甚至还有可能高于银行的信用卡账单分期。


  况且,账单分期的手续费是银行信用卡业务重要的收入来源。为了留住信用卡用户,银行经常有免息、或免收手续费活动,还会提供积分兑换等。


  此外,对比一些平台宣传的优惠利率,并非所有申请人都能获取,申请人的实际利率要根据其基本情况来衡量。与代偿平台相比,银行在分期还款费率不一定比“代偿”平台高。


  除了费率之外,更可怕的风险在于,有些不正规的信用卡代偿平台虽然会先帮你还上信用卡里面的欠款,但会在你本期账单日过后,通过pos机把之前还进去的钱全部刷出来,这样你不仅产生了一笔手续费,还产生了疑似套现的行为。


  使用平台“代偿”信用卡,风险太大,很可能就赔了夫人又折兵。


  ◆ 现金贷无孔不入

  随着监管的到来,现金贷平台已经齐刷刷倒下一片了,可是也有人真的看好这个市场需求,纷纷转型,夹缝求生存。


  转型平台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趣店,“卖车”是自2016年趣店砍掉校园贷业务后,最大的一次赛道转换,但是除了趣店等正经转型的现金贷,还有一些嘴上说着转型,背后却把“砍头息”玩得更6的平台。


  其实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一个用户的“获客成本”是50-100元,一旦用户申请了贷款,平台风控需要调取各方数据,单个成本是3-5元,行业一般的通过率是15%,也就是说,筛选判别一个用户的“数据成本”成本是20-30元。另外,再加上坏账拨备、资金成本、通道费等等,以上整体成本在120-220元。


  如果,现金贷年化率是36%,客户使用现金贷2000元,一个月还款,利息只有60元,利息根本无法覆盖成本!要把年化利率控制到36%红线以内,还要承担高逾期量的风险,在商业逻辑上是走不通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监管一来,平台就通过各种办法,把“高利率”给藏起来。手法挺多,比如,借款批准了,客户要取钱?买商品、买保险等等,先随便买一样平台给你设定金额范围内的物品,甚至是一些虚拟物品。


  这样一来,不就是变相的“砍头息”嘛!高利息怎么来的不重要,只要能到手,这些平台就无孔不入。


  消费金融更多的是成为现金贷的幌子,只是为了躲避监管而已。


相关标签:
信用卡
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