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

  • 来源:中国消费金融网
  • 发表于: 2017-07-05 16:22:55
  • 责任编辑: zhoushan

中国旅游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 目前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金融创新的旅游消费正在试图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和多元化...

中国旅游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      

目前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金融创新的旅游消费正在试图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休闲消费需求。旅游消费金融主要是指与旅游业相关的金融服务,是在旅游前、中、后各个场景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融通方式及资金如何在旅游领域流通,是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流通渠道。主要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金融租赁,以及相关保险、投资活动,它是旅游业与金融业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

对于旅游业而言,引入金融创新不仅可以改善旅游消费者的体验,还可以扩大用户群体的规模和黏性,从旅游全产业链看,金融可以在所有环节中寻找到结合点,例如出行前的理财需求、信贷需求、签证和汇兑,出行中的保障需求,出行后的消费退税等。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正在为旅游者提供分期支付、消费信贷、出行保险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或涉旅企业也主动对接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金融这一手段,打造旅游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旅游信贷、旅游保险、旅游外汇管理等多方面便捷化服务。旅游消费金融正在向一体化和精细化发展,客观来看,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 、背景:多重因素利好旅游消费金融

(一)居民消费升级

近年来,为刺激居民消费,我国政府在增加消费补贴,扩展消费渠道方面提出了多项激励措施,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消费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2015年去哦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7%。 2015年消费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4%,同比增长15.4%,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已经发生巨大转变,实现从投资为主转向以消费为主的经济转型。随着消费能力的释放,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需求日渐增多,除了传统观念上的“量入为出”外,“超前消费”也成为一部份人的消费心理。

(二)旅游消费扩张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消费规模稳定增长。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2015年国内旅游消费达到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出境旅游消费1.5万亿元,同比增长48.1%。过去十年中,中国出入境旅游消费均保持高增长,旅游消费总额实现从8169亿元到49300亿元的跨越。2005~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11.6%,而同期中国国内外旅游消费增长率分别为20.7%、24.2%,几乎是前者的两倍。从近年的情况来看,二者的增长速度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互联网金融崛起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如此巨大的互联网用户也使得互联网支付渗透率逐年升高,灵活安全的支付方式优化了消费者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加增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2015年政府扩大互联网试点范围,央行开放征信牌照,从传统金融机构到电商巨头都抢滩登陆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井喷式发展。如表2所示,2015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达到2356.4亿元,同比增长10倍以上。值得关注的是,从2014年开始电商消费信贷占互联网整体消费信贷的比例迅速攀升,2015年开始成为互联网消费信贷最主要的商业模式。在线旅行社(OTA)、旅游网站、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试水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技术与旅游消费金融的结合,一方面对于需求方而言,满足不同阶层的旅游消费需求,扩张了旅游消费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对于供给方而言,借助网络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消费贷款,使得旅游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具多样性、特色化与个性化,服务流程更细致化,丰富了已有的消费模式和支付手段。

(四)政策红利释放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旨在提升金融支持旅游发展的效率,实现旅游业整体突破,全面升级。概括来看,政策红利主要涵盖两方面:一方面,进一步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支持旅游业发展,拓宽旅游融资渠道,企业可以从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资产项目证券化等金融手段来解决资金需求。

二、格局: 三类机构探索旅游消费金融

随着中国经济向消费拉动转型,也受益于传统金融机构、涉旅企业的转型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旅游消费金融成为旅游业抑或是金融业的一片蓝海。2016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市场准入,将试点推广到全国范围,大力发展消费金融,重点服务中低收入人群,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各路资本竞相进军消费金融市场,旅游业作为消费金融的必争之地,其所涉及到的消费金融业务自然在各商业银行、涉旅企业、电商纷纷展开。

(一)传统金融机构

1.传统性的旅游消费金融

(1)旅游信用卡    

旅游信用卡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以旅游为主题的信用卡。信用卡具体分为联名卡和独立发行卡两种。联名卡一般指银行与电子商务网站、目的地旅游局以及航空公司联名发行的旅游信用卡。而银行独立发行的旅游卡,发卡方只有银行一类,采用的是普通信用卡的运作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包括:一是可以根据持卡人的基本信息进行挖掘,可以基于持卡人的特征提供更精准的旅游信息服务;二是银行提供的支付平台避免了旅游者大量现金支付,网上交易平台支付效率大大提高;三是旅游消费者可以通过银行及其合作伙伴享受多重优惠。    

(2)旅游消费信贷  

旅游消费信贷模式包括两种:一种是银行为代表的旅游消费信贷模式,一种是以电商平台开展的旅游消费信贷模式。前者只是作为各大商业银行开展的消费信贷业务之一,没有专门的旅游消费信贷业务。后者是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依托企业自有资金,通过评估旅游者的历史消费信用记录,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消费信贷业务。银行消费信贷方式呈现的特点是申请门槛低、信用额度和贷款期限适宜、信贷方式灵活;电商平台开展的信贷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能较好的将旅游消费和信贷结合起来,并且信贷门槛低、贷款金额较少、贷款期限较短、还款方式有限。

(3)旅游保险模式    

旅游保险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开发,包括各类旅游保险及相关意外险业务,一般由保险公司自身或者委托商业银行等其他平台代理推广和销售。当旅游保险产品需要依托商业银行等平台完成推广、销售和支付等环节的时候,该模式一般涉及三方利益,即商业保险公司、旅游者和第三方代理。保险公司一般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有效推广产品,使旅游者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和了解产品信息,第三方平台则可以相应扩大自身业务范畴,旅游者则根据自身需要量身选择购买产品,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

2.专业性消费金融公司     

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等都分别成立了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16年上半年,经银监会批复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共有15家(如表7)。消费金融公司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基于O2O模式,如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er是线下渠道模式,如捷信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等;还有一种是互联网金融模式,如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对于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业务范围基本覆盖租房、婚庆、家装、旅游、教育等多个方面,但由于场景拓展取决于合作商户的开发,因此各家消费金融公司各有侧重。

(二)在线涉旅电商

不仅传统金融机构在布局消费金融领域,线上电商也加入角逐。2015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迅速扩张,市场交易规模为4237.2亿元,互联网旅游渗透率达到10.8%。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刺激在线旅游市场快速增长,也进一步带动旅游消费升级,从而为旅游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土壤。

1. 专业旅游电商   

专业旅游电商为提高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推出的旅游金融服务,除了较为常见的旅游分期金融服务,还包括旅游保险、旅游理财等。较为成熟旅游电商一般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旅游金融服务,形成了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的旅游金融服务。如图3所示,涵盖旅游前的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旅游理财,旅游中的旅游保险、线上支付、线下旅游服务一体化,还有游后的购物退税、最终结算等消费金融服务。该模式提供的旅游金融服务是多元化的,既有旅游服务,又有金融服务;既包括境内旅游金融,又包括境外旅游金融;既针对旅游者,又针对旅游企业。这种模式的旅游金融服务,一方面依托自身旅游者的消费记录等大数据分析并判断旅游者消费信用,另一方面借助外部大数据,如银行征信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开展风险防控。此外,该模式除提供一站式旅游金融服务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全方位服务,形成了旅游金融消费服务的闭环。旅游电商可以借助众筹等金融手段集合供应商自有基金、旅游者的理财资金形成资金供给方,对接包含供应商运营资金、旅游者出游需用资金在内的资金需求方,形成旅游金融服务的资金闭环,提高资金营运效率,降低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借贷成本。

2.综合性电商     

综合性电商平台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日常消费电商平台,而旅游服务只作为其中一项业务。并且,该类电商具有金融服务的基础,旅游服务可依托自身的金融资源支撑旅游产品。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自身拥有大数据资源,可依托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和日常消费等大数据科学判断旅游者的诚信记录和消费能力,并开展风险防控。旅游服务仅作为整个平台的一个业务,与平台提供的其他服务形成消费服务链,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另一方面为平台积累大数据,进而更好的促进旅游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

(三)大型企业集团

一般大型企业集团经营覆盖领域往往比较广泛,根据企业集团的战略规划,积极布局高附加值、高回报、高成长的业务时,往往会涉足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当涉及金融、旅游领域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交叉或复合型业务。事实上,目前企业集团发展旅游金融服务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案例。如中国旅游集团旗下的旅游银行、海航集团的易生金服、腾邦国际积极布局打造的“旅游+差旅+金融”相结合的模式。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旅游消费金融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其自身的资产规模、现金流优势以及较为成熟的风控体系能够为旅游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以海航集团旗下的易生金服为例。易生金服依托旗下五大核心公司构建综合性的旅游金融服务平台,涵盖旅游金融(旅游分期,信贷,理财,保险,供应链金融)、旅游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受理,互联网支付、电子旅行支票卡,移动支付O2O)和旅游增值服务(个人本外币兑换、退税,商户优惠,贵宾服务,积分服务,商城等)三大业务板块,围绕旅游出行前中后的各式支付场景,满足旅游者融资贷款、理财需求等,形成“金融+旅游场景+资源”独特发展模式和五环发展轨迹。

三、瓶颈:我国旅游消费金融发展的

制约因素

(一)消费观念的普及尚需时日

旅游消费金融是旅游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服务创新的产物。就旅游消费金融本身而言,旅游消费与金融的融合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较为滞后,旅游消费金融成熟度和推广度仍然不足。总体看,对于旅游消费金融,很多旅游者并不十分了解和认可。根据易观智库的调查结果,在一二线城市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中对于旅游金融的接受程度较高。整体而言,了解旅游金融消费的人群占比不到10%,有兴趣了解的占比40%,对旅游金融无兴趣的群体占比高达30%以上。旅游消费金融的用户习惯尚未形成,仍然需要时间来养育这个市场。

(二)监管政策的缺失不容忽视

旅游消费金融很大程度上依赖互联网金融,而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仍然不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业务起步较晚,这些相关条例规定的内容一般较为笼统,监管标准要求方式也不明确。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条例仅有《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所以监管政策的缺失使得市场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部分没有取得相关资质的参与主体依然在运营,并且一些类似于虚拟信用卡的消费金融模式的正规化有待确认。旅游金融消费属于新兴事物,其发展固然需要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但目前有关监管政策的缺失成为阻碍旅游金融消费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征信体系的完善任重道远

旅游消费金融业务的开展会受阻于信用等级的评估,评估包括两个方面:身份认证和信用判断。身份认证方面,银行和旅游电商依靠线下收集客户的身份信息,材料种类较少,使得银行和旅游电商较为被动。信用判断方面,银行的信用判断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而我国征信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目前仅收集了个人基本信息、账号信息、金融资产等数据,信息不全面。旅游电商通过线上服务,借助民间征信系统,但系统中信用数据只包括个人信用卡、银行贷款记录、网络消费记录等经济行为,信息也不全面。总之,与欧美等成熟的个人征信市场相比,我国的征信系统在商业模式、法律保障、统一数据接口、关键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为一些金融属性的旅游产品、借贷操作埋下了风险隐患。

四、展望:中国旅游消费金融未来趋势

(一)更完善的征信体系

科学技术特别是改进金融体系的创新技术,如机器学习、数字技术,可以使旅游消费金融市场上的大数据,如旅游者的身份特质、行为偏好、信用历史、履约能力、人际关系等,构建成多维度用户数据体系,从而完善征信体系。未来,征信体系也必然成为旅游金融电商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整合,以及现有数据壁垒的打破,我国旅游消费金融市场的征信体系将日趋完善。

(二)更规范的监管体系

监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范各种风险,将损失将至最低。对于旅游消费金融市场而言,旅游消费金融产品的日渐丰富、客户层次的多元化、支付信贷方式的扩展,使得旅游消费金融市场更需要完善的监管体系。从监管主体、监管手段、监管政策,都需要健全的制度体系和安全的旅游消费金融环境。未来,基于以人力进行手续和审批的制度控制,结合以金融高科技进行的自动化系统控制,将会重塑消费金融监管体系。加之,高执行力的违约惩处以及严格的金融司法程序,将营造健全的法制环境,依法推进旅游消费金融市场建设,必然使得旅游金融市场监管更到位,呈现出智能化、公开化、可视化的旅游消费金融市场。

(三)更健全的风控体系

大部分旅游企业自身不足够成熟,而金融产品专业性又很强,这就给未来旅游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可控是涉足金融领域的旅游企业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实力雄厚的传统旅游集团,还是新晋崛起的在线旅游巨头,抑或是自有生态体系的互联网公司,旅游消费金融背后的风险控制,是制约旅游消费金融发展的关键。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未来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风险管控:设计和研发旅游消费金融产品时,倾向于成本低、风险小、周期短、收益稳健的产品,这样从客观上降低风险敞口;充分发掘大数据价值,利用征信系统对用户进行系统评估,针对性不同群体推出专门的金融服务;借助外脑,寻求专业金融领域合作伙伴。  

展望未来几年旅游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除了旅游支付、旅游消费信贷等核心金融服务外,保险、理财、外汇服务、购物退税等也是重要的旅游消费金融服务。一站式、全方位的旅游消费金融服务才可能创造最大的价值和效应,因此,在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嵌入金融支持,形成综合性的旅游消费金融产业链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趋势。

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作者:赵鑫,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刊于宋瑞主编、金准、李为人、吴金梅副主编,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No.1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有删减。 

相关标签:
中国旅游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