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字当头!央行281号文后,二维码支付走向何方?

  • 来源:百度公共政策研究院
  • 发表于: 2017-12-26 14:41:20
  • 责任编辑: ningdi

作者系人民大学金融研究生毕业,工作横跨监管与市场之间,对支付产业发展有着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既谙熟监管政策又了解市场运作机制,因此,有别于一般的作者,具有全局性的视野,文风质朴细腻,论证不偏不倚,客观中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独立研究思考的成果,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不代表作者单位及本公众号的立场和观点。

\

作者系人民大学金融研究生毕业,工作横跨监管与市场之间,对支付产业发展有着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既谙熟监管政策又了解市场运作机制,因此,有别于一般的作者,具有全局性的视野,文风质朴细腻,论证不偏不倚,客观中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独立研究思考的成果,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不代表作者单位及本公众号的立场和观点。

一、支付前端环节的核心和介质演进

对于零售支付而言,交易、清算和结算的三个环节中,交易的核心正如收单一样,要确认两个基本事实。一是确认“有这个账户”,账户存在且有效;二是确认“账户是你的”。也就是说你对这个账户有法定权限。那如何来确保这两点呢?如我们可以用银行卡来实现,通过刷银行卡来识别“有这个账户”,账户真实有效;通过签名或者密码来确认“账户是你的”。(同时也依托账户实名制的强制性制度)然后就可以用于支付,进行资金转移的后续清算和结算的环节。

现在介质发生变化了,变成二维码了,通过扫码读取,和通过刷卡读取都是一个道理,都是要解决账户和人的确认问题。以后的发展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比如通过人脸识别,确认“你就是你”,然后在直接进入你关联的账户,也就是说账户的调取都是自动的了,不需要银行卡或者二维码了。

通过你的脸确认“你就是你”后直接关联背后的账户,其方便之处在于客户不需要银行卡或者手机这种介质或者设备了。因为系统能够直接识别“你就是你”,然后自动匹配到你的账户,进行付款。没有了介质,依赖介质的信息交互也没有了,所有的交易信息都是系统自动生产、保存和处理。便捷的同时,对系统的依赖性变得更强,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也大大提高。

二、二维码支付竞争力的升维

二维码对于银行卡而言,其优势在于它依托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在手机上通过APP展现,其直观展现和关联服务,能够使客户停留,获得综合性服务,在产品应用和市场营销方面更具价值。虽然,银行卡背后也有一系列营销和市场的服务体系,但是无法通过银行卡来直观展现,因此引流的功能比较弱,而且只有交易的时候才被唤起,其使用和显现的价值具有单一性。

二维码支付更具综合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通道,使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线上支付巨头挥师线下,攻城略地。二维码支付对整个支付市场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刷卡收单业务造成巨大冲击。手机占用消费者大量时间,打开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银行卡,手机支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体现了成本比较优势,扫码对于商户而言受理的成本比传统的POS机具要低,而且拓展期机构对商户和消费者进行大量互联网式的补贴。这也是不同平台之间的碰撞。

银行卡的平台是银联的转接平台和银行的平台,而二维码支付的平台更多依托客户黏性更高的微信和支付宝的平台,无论是客户量还是打开频率不是一个量级。而且单纯从支付而言,它直连很多银行,更多是一张聚合平台。更何况除了支付平台,微信和支付宝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营销方式远远强于银行或者银联的平台,不同平台的差异体现了客户体验、营销成本、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的差别。这种影响是从支付产品、体验到成本的一次重构。

三、二维码支付的定性和管理

拥有巨量客户和流量的互联网巨头来做金融做支付至少在资产结构、营销方式、产品结构等方面有其优势。能“吊打”传统金融,而在国外暂时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或者说还没有产生如此大之冲击。我觉得症结在于我国的金融行业还不够专业化,监管还不够完善,做金融感觉还是太容易。

以侨兴债为例,广发行被银监会罚了7.22亿元巨额罚款。浙商财险不仅全额赔付,而且被保监会顶格处罚了200万。而发售侨兴债的平台,毫发无损,是还在调查,还是没有或者不知道哪个监管部门来罚,还是说人家本来就没有任何责任。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我们也看出金融监管暴露出来的问题。互联网巨头在金融行业越轻易而巨大的成功越暴露出我国金融监管的漏洞,特别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违规成本太低,监管套利和空白同时存在。

二维码支付到底是属于移动支付还是收单业务,监管层面和行业一直有争论,未有定论。不同的定性可能会决定了二维码支付的未来格局。相关的管理规则迟迟不出,既而客观上助推既有局面的形成。这是尊重市场还是疏于监管未有定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我们缺乏主流的评判标准和发展理念,也没有市场理论支持。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对于二维码支付的管理。考虑到二维码支付安全性偏弱的事实,将其定位于小额高频便民的支付业务。所以,根据监管层一贯的分层管理的原则,相应的必然对其支付的额度进行限制。这会给银行卡让出空间。在限额之上的银行卡依然会优先使用。但是相信无论是银行还是银联都明白,即使是这样,由于二维码支付培养的用手机支付的行为习惯养成,已经回不去了,让客户再掏银行卡刷卡已经很难了。

所以,银行和银联在积极推二维码、云闪付等手机支付,通过提升安全等级来提升支付限额,来巩固中高额度零售支付的这一块市场。从监管的引导而言,也是希望形成错位竞争,而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二维码技术标准的问题。银联推出了银联的标准,还在东南亚部分国家推广二维码标准。支付机构有自己的标准,与银联的不一样。网联也在制定二维码的标准。标准是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从一个行业而言,应该有行业的标准,甚至可以上升为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行业普适。清算组织或者企业的标准应该基于行业的标准在其生态环境中适用,但不得与行业标准违背。未来二维码支付标准架构分层是否会形成统一认识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四、二维码支付的未来

我们很多对未来支付方式预测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产品和技术的替代以及客户黏性的情况。当然如果手机作为支付的设备都被替代了,比如刷脸技术成熟了,得到普及应用,从体验上来说,刷脸不用掏卡,不用掏手机,解放了双手,还是一种体验的进步。我们说,纯从支付体验而言,终极的形态是无感支付,你购买了产品,享受了服务的同时,支付随即也完成了。一般来说,通过物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在实验室里能够完成。但是如果要大规模普及应用,还会涉及到安全和法律等方面的障碍,但是从体验的便捷性上来说,也是未来发展方向。

如果手机还是支付的设备的话,二维码支付依然会占有一席之地。如果监管对二维码支付实施限额,将其定位于小额高频。对于支付机构而言,有几个选择。

  • 一是扩大市场覆盖面,增加交易笔数,确保市场份额。对于小额场景的争夺将更加激烈。银行和银联可能在小额高频业务上承受更大压力,进一步让出份额。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交通出行上爆发出一系列短兵相接,也有这方面的背景。因为公交、地铁等公共出行是高频小额,且还没有完全开发,同时触及不到支付限额,因此成为二维码支付或者类二维码支付的必争之地是一种必然。

  • 二是提升安全等级,通过软硬件的改造,在用户体验和安全性的兼顾上实现创新,以提高支付限额,获得更大的市场。未来,零售支付的市场划分多了一种维度。单笔500元以下市场,或者单笔1000元以上市场之类。是否能创新技术来提升安全水平,获得支付限额的提升,同时又不影响体验。也许支付限额管理将推动支付机构在这方面实现突破。

  • 三是向海外发展。近年来,中国支付跟随国人脚步出海,以服务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留学等为主,2016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1.22亿人次,境外消费总额超过26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我国已连续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行消费国,因此,第一步就是让中国人赴境外旅游消费用上二维码支付。毕竟能出国的,一般而言是高净值群体。

对于银行而言,在二维码支付上与支付机构进行PK是可以的,但是要颠覆现有格局没有可能。更多的是增加客户黏性。但是NFC还有没有机会呢?

当我们回顾过去,能看的比较清楚的是,从技术的先进性和使用体验上来说,NFC并不逊于二维码支付,甚至要比二维码支付要好。从技术上看,在使用基于主机的卡模拟技术(HCE)后,用手机上的APP就可以完成安全模块的功能,NFC摆脱了运营商的掣肘,同时使用令牌(token)技术确保了信息的安全。

NFC在静态安全等级和安全环境等方面要高于二维码支付。如二维码支付静态条码被调换,商户无法收到钱款;利用收款码伪造生活费用催缴通知、交通罚单等应用场景,用户疏忽便会中招;条码中嵌入木马病毒程序,客户扫描后资金被盗刷或个人敏感信息被窃取;诱骗消费者发送付款码后迅速实施盗刷等等,这些风险更多地在于二维码的开放性和容易被篡改的特性导致其使用上产生诸多风险。

从体验看,利用非接技术不用打开手机就可以直接触碰1个动作就可以支付。而我们知道即使是支付宝一般也要经历屏幕解锁、打开支付宝、打开二维码然后再扫一扫,4个动作。微信支付的二维码藏身于我的钱包里面,动作更多,便捷性不如NFC。

但二维码的成功之处在于,二维码支付相比于NFC,对于消费者而言,使用门槛低,任何智能机都支持扫码,商户也只要简单改造机具就行,成本很低,而且二维码支付走的线上或者三方模式,收费也比传统的银行卡刷卡要低。支付机构巨头通过补贴、地推等方式进行强有力推广,促使用户形成手机支付的习惯。

只有一部分手机才支持NFC功能,商户的非接改造成本不菲,而且在推广上,银联和银行由于搭便车的原因都没有形成合力投入资金去改造受理环境和进行推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双寡头的“贴身肉搏”,能博市场眼球,广告费都省了,而且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组织机能,市场竞争越激烈,周围寸草不生,大部分市场份额落入这两家。这就是双寡头竞争的默契和优势。

对于双寡头的竞争,银联和银行很难去效仿,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也很难大笔投入去推广。尽管现在中国银联不断加大市场营销的投入,进行高强度和高密度补贴来推广“云闪付”,声势浩大,但是由于错过了最佳时机,一方面缺少呼应,另一方面能否持久,成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近期,中国银联推出的移动支付超级APP,一个移动入口聚合了大部分银行的权益和服务。创意和想法极佳,而且可以想见银联在协调和推进方面必定是花了很多资源和心思,在危机中看出其战略谋划和血性尚在。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营销推广和进一步协调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毕竟这个APP与银行原有的APP是存在竞争关系,如何去协调这方面的利益也是要面临的问题。如果各方都寄予厚望,那么仅仅是为消费者多了一项选择,为银行多了一条渠道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银行集体协作,服务聚合,在互联网浪潮中谋变创新的一次统一行动,成为能和支付宝、微信支付抗衡的国民级应用。

另一方面,形势在发展。具有NFC功能的手机通过换机潮日益增长,逐步从高端手机向下延伸覆盖。非接的受理机具改造持续在推进。当NFC的种种不利条件在逐步得到改善,凭借其体验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在手机支付时代,NFC是否还有一战之机会。当然,最大的风险是当你还在想着如何在手机支付上一争高低的时候,人家支付已经开始不玩手机了。


相关标签:
二维码
何方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