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保险经纪:儿童保险投保的五大误区 你中招没?

  • 来源:中国消费金融网
  • 发表于: 2017-10-16 09:16:00
  • 责任编辑: bianji_pub1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父母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一切,希望给孩子创造足够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健康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疾病和意外不...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父母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一切,希望给孩子创造足够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健康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疾病和意外不可避免,而保险是保障孩子健康和安危的利器,为孩子购买保险是很多父母的共识。但市面上的少儿保险五花八门,家长挑花了眼,很多家长在为孩子购买保险时,会走入误区,买到不合适的保险,花了冤枉钱不说,孩子应有的保障也没有得到满足。


对此,梧桐树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保险规划师们根据多年的儿童保险配置经验,总结了以下五条儿童保险投保的常见误区,看看你在为孩子挑选保险时有没有中招。


误区一:孩子是家里的宝,只给孩子买不给大人买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有什么好的东西父母都会先给孩子,保险是个好东西,当然也要先给孩子配置。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并不正确。梧桐树保险网的保险规划师表示,保险是一种转移风险的工具,买保险应该优先给家庭经济支柱买。

家庭经济支柱的家庭责任重大,承担的风险也最高,一旦出事,整个家庭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不仅孩子的保费没有着落,家庭经济也会中断。相对的,孩子没有承担家庭责任,万一出了事还有父母这道屏障。所以,在考虑为孩子配置保险时,一定要坚持“先大人后小孩”的原则,父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保障。


误区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教育轻保障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作为家长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给孩子准备一笔可观的教育或创业金会让孩子的成长更有保障。但是,很多父母花大量资金为孩子购买教育金保险,却不购买或疏于购买意外险和医疗险等基础的保障型保险,这其实是将保险的功能本末倒置。

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保障作用,用小的投入保障大的不确定的人身风险。意外和疾病是每个人无法预料和避免的人身风险,只有平安、健康得到保障才可谈其他,是应该优先得到的最基础性保障。因此,梧桐树保险经纪的保险规划师建议为孩子购买保险时的顺序应当是:先保障再教育,优先购买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等基础性保障。在这些保障都配备齐全的基础之上,再考虑购买教育金保险。


误区三:讳疾忌医,不买重疾险

通常人们都比较忌讳谈论生老病死,认为不吉利,尤其是对于孩子。导致部分家长不太愿意买少儿重疾险,不是不舍得花钱,而是不想触及这个令人忌讳的话题。并且家长们觉得孩子还小,得大病的几率很低。

梧桐树保险经纪的保险规划师表示,这种侥幸心理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数据统计,近年来儿童重疾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小、治疗费用越来越高。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儿童重疾的治愈率非常高,接近80%的患儿可以获得根治。然而,高额的治疗费用却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担得起的。如果因为讳疾忌医的原因没有投保重疾险,最终因为经济问题导致贻误病情,那家长只能悔之晚矣了。因此,尽早为孩子购买一份重疾险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做法,而且越早买越划算。


误区四:给孩子买的保险越多、保额越高,越心安

有的家长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容易焦虑,总是因为担心孩子而忧心忡忡,于是通过购买保险来缓解这种焦虑。为孩子配置保险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是家长需要理性地判断,而不是盲目购买,认为保额高、保险多才感到心安。

首先,所有的投保前提都要视家长的收入水平而定;其次,孩子小保额也有限制。梧桐树保险的保险规划师建议,孩子保险的保费投入不要超过家庭收入的5%,保证保费的支出不会成为家庭生活的负担。另外,为防范道德风险,保监会对未成年人的身价保障有作硬性规定:在孩子满18岁之前,身价保障有限额,如发生合同约定的风险时,保险公司的赔付不会超过规定的限额。为孩子投保比如意外险或定期寿险,累计保额最好不要超过限额,否则会造成无谓的浪费。


误区五:给孩子计划长达终身的保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健康和教育方面,而过早考虑孩子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同时终身寿险只有在孩子身故以后,才能获得保险赔付。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时候就考虑这些问题,显然有些为时过早。梧桐树保险网的保险规划师建议给孩子投保时,以中短期保险产品为主,保障到孩子成年即可。至于孩子成年之后的保障,可以等孩子步入社会后自己来规划,届时市面上还会有更好的保险产品可以选择。


儿童保险的投保需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以满足孩子在各个阶段的保障需求。梧桐树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深耕家庭保险配置10余年,坚持立足于客户的需求,以客户的利益为根本,对客户的每一位家庭成员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保障需求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量身定制最合适的、个性化的保障方案,完善地保障每位家庭成员的人身风险!


相关标签:

延伸阅读